您好,歡迎訪問宜昌交通旅游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官網!


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2月8日,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正式開工。
機器人建房,裝配式建造,湖北首創……眾多標簽,讓這一安居項目沖上了熱搜。
“今后還需要人‘搬磚’嗎?”“目前機器人在建筑行業有哪些作用?”引發網友熱烈討論。
帶著這些問題,白龍崗紀事走進了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工地。
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位于西陵區育才路與得勝街交匯處,總建筑面積約4萬多平方米,規劃建設560套70平方米以下戶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及264個停車泊位。
項目工地目前正在進行樁基施工,暫不具備機器人作業條件。但有個專門的機器人展示區域。
白龍崗紀事親眼目睹了建筑機器人的“神奇”:工作人員在平板電腦上下達指令后,一臺粉色的建筑機器人,熟練地進行著膩子打磨、室內噴涂、地坪研磨等施工作業。全程無需人工干預。
“比如說室內打磨地庫地坪,研磨的時候,按照傳統我們需要安排4個人帶4臺設備去作業,現在只需要安排1個技師帶1臺設備去作業,就能夠完成以前4個人的工作量。”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負責人楊喬介紹道。
在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中,將運用近10款建筑機器人,參與到地面整平、混凝土天花打磨、內墻面打磨、地下室噴涂等工序中,助力智能建造。
“按照傳統工藝,在高峰期需要投入200個左右的勞動力,如果我們使用機器人,可能只用得到140個左右的勞動力。”楊喬對這些機器人甚為滿意。
“可以相當程度上節約人員的勞務成本,同時時間也會減少,資金成本也會節約。”項目業主方——宜昌城發地產集團房投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劉生敏表示。
在建筑機器人的助力之下,預計2023年底,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將實現主體結構封頂。到明年的6月份裝修基本完成,8月份就可交付。
機器人建房子不是個新鮮事。
早在2021年,廣東順德就已經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,在順德鳳桐花園項目建設中,就引入了整平機器人、抹平機器人等建筑機器人。
這一項目還納入了全國智能建造試點,而住建部當年設立試點,旨在加快推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,為全面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、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。
今年1月,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提出,要發展智能建造、裝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,不斷提升建筑品質。
那么,智能建造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具有哪些優勢?
以剛剛落地的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項目為例,該項目除了應用裝配式建筑、爬升式腳手架、磷石膏砂漿薄抹灰等新技術、新裝備,還將實現建筑機器人在各施工環節的聯動施工,以此提高施工精細化、集約化水平。
相較于傳統的建造方式,“機器人+裝配式”的智能建造方式,更精準、更高效、更安全、更環保。
比如測量機器人,它的工效為人工的2.5倍,測量精度在±1mm內,作業效率與測量準確率遠遠優于人工。
用機器人建造房子,有沒有必要?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。
國家統計局《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》顯示:2021年,我國農民工21歲-30歲占比19.6%,50歲以上占比27.3%。近年來,前者呈逐年下降趨勢,后者呈逐年上升趨勢。
一邊是不愿“入行”的年輕人,一邊是正在日益減少的“超齡”農民工。用工荒成了建筑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。
此外,由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建筑能耗與碳排放數據專業委員會編撰的《2022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系列研究報告》報告披露,2020年全國建筑全過程(含建材生產、建筑施工和建筑運行)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50.8億噸,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.9%。
因此,無論是從勞動力結構轉型來看,還是從推進“雙碳”戰略來看,建筑業都到了迫切需要變革的時候。
據行業龍頭碧桂園集團公開信息顯示,該集團目前已有33款建筑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,覆蓋了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的七大工序。同時,結合“BIM+FMS+WMS”系統,實現工地數字化、智能化管理,以及建筑廢棄物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處理,從而降低污染排放及碳排放量。
機器人會取代我們的工作嗎?這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。
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,人類就不得不認真去思考,應當如何與機器實現共存。
誠然,科技的進步會替代一些傳統的工作崗位,但其本身也在刺激創造新的工作崗位,對就業產生結構性影響。
一方面,機器在與人類經濟活動的融合過程中會催生新的技術和產業;另一方面,機器會進一步細化勞動分工,創造新的生產部門,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。
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《未來就業報告》曾指出,到2025年,“機器人革命”將使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被機器取代,但同時也將創造9700多萬個新就業崗位。
如今,這一預測已成為現實。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(2022年版)》顯示,與2015版大典相比,新版大典凈增158個新職業,其中數字職業就有97個之多。
以建筑機器人為例,機器人上崗作業后,工人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及操作建筑機器人成為技術型人才——智能建造產業技師,同時掌握傳統施工和現代化智能建造兩項技術,從而將建筑工人從傳統的“危、繁、臟、重”施工作業中解放出來,從事更加需要人類智慧的領域。
去年,北京召開的世界機器人博覽會,讓人們直觀地感受了無人配送車、骨科手術機器人、智能采摘機器人等前沿機器人技術為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。
或許,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,人類能夠將自身從非創造性勞動中解放出來,更多地投入到更高層次的創造性工作。未來會如馬克思所預測的那樣,“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,個人會在藝術、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。”人會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。
來源:白龍崗紀事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Copyright ?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 宜昌交旅集團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宜昌 鄂ICP備16001924號